上海的高考满分作文
接下来云范文要给大家带来的是“上海的高考满分作文”,以供大家参考!
理性对待冷与热(1)
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问世后,他开始备受瞩目。
在被问到出名前后的最大感受时,他写下了“冷”与“热”这两个字。
黄建中对此会意地说“‘冷’的时候你有‘热’,热衷于数学;现在热了,就该找到‘冷’,一切冷静对待。”多么精辟的解释!这启示我们:“冷”与“热”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只有理性看待,方能将其合理把握。
“冷”过之后才有 “热”。
记得2003年诺贝尔奖颁奖时,日本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震惊了日本,也让全世界大吃一惊。
田中耕一在此之前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工程师,没有人知道他。
而也许正是这样,他没有外界的干扰,潜心研究,才有了被世界瞩目,才有了“热”的一天。
中国有句话叫“十年寒窗苦”,也是如此。
若没有十年“寒窗”下苦读的“冷”,何来日后高中状元榜眼探花喜悦的“热”呢?可见,“冷”是“热”的铺垫。
“热”过之后还须“冷”。
就像陈景润,备受瞩目之后的他下一步并不是从此沉溺其中,以此居功自傲。
相反,此时的他很快冷静下来,放平心态,一如既往地开始研究,为数学界继续作贡献。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这样。
方仲永就是个很好的反例。
在乡里人人都以之为神童,用现在的活来说就是“大红大紫”的时候,并未理性对待,看清状况,却每日赴宴“出风头”,而不是继续努力,在原有的很好的基础上深造。
最后只能落到了“泯然众人”的悲剧下场!有句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倘若被一时的“热”冲昏了头脑,不能尽快恢复“冷”的状态,其结果显然是不言自明的。
“冷”“热”结合,方为大智。
这又不得不提到居里夫人了。
居里夫人在她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辛勤实验时,外界是不看好的。
这时的她在别人看来是“冷”的,被冷落。
而她对科学研究的那份执着、决心和毅力的“热忱”一直支撑着她。
当有一天她终有所成,被世界瞩目,“热”起来的时候,她却不重名利,甚至不申请专利,迅速调整,放平心态,冷静沉稳地对待。
试问,世人能有此“冷”“热”结合者几人?
所以,“冷”与“热”是相对的,需理性对待。
静心学习研究,付诸热情;热门时不骄不躁,冷静看待。
风中的余香(2)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地上,燃烧了几千年。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是的,没有什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与美,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后,化作历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
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
那东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
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传承与遗留。
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
如此并没有错,只是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辉煌的交椅。
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与温润我们的感情。
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
逝与留的辩证正是自然与历史最智慧的斟酌。
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显露它的精华。
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的价值。
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和美。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中逸散。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
:我想握住你的手(3)
动听的旋律,五彩的音符,对!那就是音乐。
从小在音乐的环境中长大,享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的同时,我更享受着音乐给我带来的美妙和幻想。
我一直想握住音乐的手,一直,甚至是一种渴望和迫切想握住你的手,然而却总有那一段不知宽窄的距离。
当别的孩子还在听着“外婆桥”的时候,我的身边已经萦绕着门德尔松《乘着歌声的翅膀》,当别人开始学唱周杰伦的《双截棍》时,我的身边却有着维 瓦尔第的《四季》……对于此,难道我还没有握住你的手吗?是的,没有。
虽然你离我是那么的近,甚至唾手可得,但我却觉得,你的内容是那么的深邃,你有几百 年的文明,可待我去追随!
步入童年,我开始了我的琴童生涯,每一天我都在你的怀抱中长大,原以为这样我握住了你的手,已经完全走进了你的世界,但是,我错了!和你在一起的时间愈长,却愈使我感到自己的无知。
在我赏阅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后,在我欣赏了海顿的《时钟》的严谨,贝多芬的《命运》的澎湃,莫扎特的《小步舞曲》的轻悠与闲适后,我震撼了,我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是肉体上的,精神上却仍有那一丝的欲望,幻想和看不见的距离。
我一次又一次地品尝你的韵味,十几年,几乎每一张CD都听过不下十遍,每一次都迫切地伸手想要握住你的手,但每一次却总有喜悦中的遗憾。
这样的 场景在幻想中就犹如宙斯想要抓住上帝的手,却被那一道鸿沟隔开,可望而不可及。
或许,音乐,你就有这样的一种魅力,让我充满幻想,让我不断企求,让我大步 前进去追寻。
在我15岁那年,参加了帕尔曼的大师班。
这位大师并不如我想像的一般:风度翩翩,矫健的步伐,灵活的舞台表现力,却是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而导致 了双腿残疾,下肢瘫痪。
这大出我的意料,然而,当他撑起手中的弓,灵活的手指跳动起来时,我发现音乐在他的演绎下有着别样的风情和感觉。
我熟悉的音乐更具 生命力和无限的张力了。
此时,我明白了,音乐是需要心的演绎,不只是技巧与音符的堆砌,而是生命的华彩,人生的篇章。
我爱音乐,我想握住你的手,或许,我现在握不到,将来也握不到,但是你的奇幻和异彩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和体味,这也就是中外音乐家都用一生去追随你的原因吧。
去梦想,去寻觅,去征程。
只为了想握住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