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 心得感受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

时间:2024-11-06 17:10:00 心得感受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云范文收集整理的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1

  读完杜威的教育名篇,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杜威的教育理念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的认知之路。

  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应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杜威的理念提醒我们,教育应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学校即社会”也是杜威的一个重要观点。学校不应是一个孤立的'象牙塔,而应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在学校里,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学会合作、竞争、沟通等社会技能。这样的学校环境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使他们在走出校门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的要求。

  杜威还主张“从做中学”。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杜威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知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比如,在科学课上,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索科学原理,比单纯地讲解理论知识更加有效。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杜威对教师的角色也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杜威的教育名篇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杜威的教育理念,让教育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2

  一、研究教材

  杜威认为教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各种教材为基础所组成的学科课程,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杜威批评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做法,它会阻碍儿童的生长。杜威认为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应当从“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针对我国,针对当前,教师手头有的是系统的汇编教材,如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如果对教材的处理变“学教材”为“用教材”,也不失为是对杜威关于教材这一观点的变通。所谓“用教材”我认为本质是挖掘出它呈现知识点的方法,用它来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每次上公开课,我们又都有这样的体会,思想上重视了,钻研教材的时间长了,发现可教点很多,远不止教参上所给予的。

  因此也就有了同课题评优课比赛中 “八仙过海”的精彩演绎。如初中语文第七册《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作者把紫藤萝花描写得极其辉煌,通过推敲文字得出原因:首先,文章抓住了花的“盛”这一特点;其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再者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最后由“一树花”——“一穗花”——“一朵花”看出,写景中还有一定的顺序。再如《春》里面描写“春花”还写了蜜蜂、蝴蝶,还想象出“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虚景。这样,“如何写景”这一知识点就被挖掘出来了: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运用修辞、注意顺序、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而如何赏析句子的方法也呈现出来了:抓住几个词语、说出修辞、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这是教参上所没有的。

  试想,如果我们平时的每堂课都能潜心挖掘教材中众多的知识点、能力点,然后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选择、确定训练重点,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何愁提不高呢?

  二、研究教法

  杜威把活动(“做”)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他反对学生坐在固定的教室里“静听”和死读书的方法。他认为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活动既是教材也是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是儿童怎样学。杜威根据自己提出的思维“五形态”理论,设计了教学的五个具体步骤: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

  (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是能调动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换言之就是要加强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研究。尽管我们知道其重要性,但是教师真正能在平时研究学生主体需要,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创新教法的又有几许?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每年各级各类评优课、观摩课、汇报课、公开课还不多吗?他们难道不是在演绎新的教法吗?是的,不管这堂课成功与否,我们都得肯定你,因为你是做了研究,你是在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但是即使你得到了特等奖,那也只是对你这一堂课的评价,我要问的是,你平时也能做到如此研究教法吗?我们的学生的能力决不可能只通过一学期一两节公开课上的学习得到提高的。所以,我认为创新教法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坚持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是作些探究的,效果还不错。下面列举几种操作性较强的做法:

  1、加强学科综合

  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诗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跟我学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一歌(其歌词与诗歌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婉转动听的旋律之中,学生情趣盎然,在歌声中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蕴。课后则采用歌唱的形式替代枯燥的背诵,学生对这种教法喜欢极了。

  2、引导学生体验

  作文教学时,老师即使为学生讲遍写作技巧,读遍美文佳品,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捉襟见肘。学生写作需要的是感受,不是概念。令教师苦恼的是学生圈囿于课堂学习,生活经验少,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就要从现有条件出发,研究对策,寻找、安排一切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直接体验如跳绳、踢毽、拔河、喝茶、煮茶叶蛋、挖荠菜包馄饨、实验基地制作茶壶、运动会开幕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然后写作;间接体验如国内外各领域发生的大事: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神六”升天、奥运会、兽首拍卖、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让学生上网、看报、找图片、作讲座,然后写作。这样有了体验,再加上一定的技巧,相对而言,学生的作文就鲜活多了。

  3、坚持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时,教师如果一味“述而不作”,高高在上,他就没有多少信服力。一学期一次和学生一起完成“三规”作文。即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题目。师生当堂面对面地完成,师生间交流作文感受,交流作文得失。这是一种很有效果的作文教学研究。说实话,有时学生在语言表达和行文构思胜我一筹。孔子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公正地作评价,学生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慢慢地学生对写作惧怕心理减少了,对写作的热情增加了,如何写好作文的悟性提高了。

  三、研究教师角色定位

  在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中,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员不再是学生的“导师”,而仅仅是学生从事活动的指导者、参谋、助手。应该指出,杜威并没有忽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在他看来,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袖手旁观;而是要参与学生的活动,但仅仅是不要让学生“过多的意识到”教师施教。如在教《孔乙己》一课,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有学生突然质疑:“我觉得孔乙己是个呆子,既然去偷了,为什么不偷值钱的东西,而去偷书呢?”师生呀然。这一点是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怎么办?教师索性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最后得出这样的认识:“在他的生命中书是最重要的,他偷书是为了能看书,看书是为了能中举做官。”学生说得多好啊!教师于是顺水推舟,启发学生领悟:这不正说明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之深吗?接着又有学生提出:“我弄不明白他有了钱为何不去买饭吃,而专门买酒喝呢?”课堂中突然爆出一句:“借酒浇愁嘛!”顿时大家笑开了。教师抓住这点,及时启发:“好,那你们说说他心里有什么愁啊?”一学生说道:“哎,我读了这么多年书,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真是枉活了啊!”其余学生又笑,并点头赞同。教师此时接上一句:“真是乐而忘忧,那他喝酒也是必然的了。”这不是又一次切中了文章的主旨了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教师对这些看似与教学目标无关问题不予理睬,或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的话,恐怕享受不到学生们可贵的真知灼见了。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3

  杜威的教育名篇如同一座宝藏,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从中挖掘出珍贵的教育智慧。

  在杜威的思想中,“儿童中心”的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传统的教育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杜威主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则成为引导者和辅助者。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乐趣。

  杜威提出的`“做中学”也让我深受启发。他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项目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的奥秘。例如,在科学课上,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原理;在数学课上,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掌握数学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杜威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也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应该为社会服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之,杜威的教育名篇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杜威的教育理念,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实践,关注社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而努力。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4

  在阅读杜威的教育名篇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和启迪的教育世界。杜威的教育思想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我的心间,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经验、反思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经验,并通过反思和总结,将这些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时,我们可以让他们亲身体验自然、社会和文化,从而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和讨论,让他们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学校即社会”的理念也让我深受触动。杜威认为,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能够接触到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互动,学会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等社会技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了解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模拟社会活动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此外,杜威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也让我对教学方法有了新的思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杜威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价值。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总之,杜威的教育名篇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杜威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5

  杜威的教育名篇,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教育的天空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阅读这些名篇,让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杜威强调教育应该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让他们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养。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日记、参加演讲比赛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杜威还主张教育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他认为,儿童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个体,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从做中学”是杜威的另一个重要教育理念。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学习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实验、项目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的奥秘。例如,在科学课上,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科学原理;在数学课上,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掌握数学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总之,杜威的教育名篇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杜威的教育理念,以生活为教育的源泉,以儿童为教育的中心,以实践为教育的方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而努力。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6

  当我翻开杜威的教育名篇时,一股清新的教育思想之风扑面而来。杜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批判与反思,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念。

  杜威强调教育的本质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重组。他认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体验。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教育即生长”是杜威的另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然生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节奏和潜力,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们。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教材也不再是固定不变的知识体系,而是学生与环境互动的工具。教材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同时,杜威也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让他们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读完杜威的教育名篇,我深感自己在教育观念上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杜威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杜威的教育名篇读后感7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把《杜威的教育名篇》看完了,准确地说是翻完了。这本书收集了杜威的多篇名作,包括《民主与教育》、《经验与教育》等。洋洋洒洒300多页,虽然大部分没看明白,还是有一丁点成就感。

  约翰杜威(JohnDewey)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

  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现在的社会生活。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杜威的这两个观点,我都非常赞同。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生长,完全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虽然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杜威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奋斗目标。其二,杜威强调了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这无疑也是非常务实、非常正确的。当今,学校与社会脱节得益发厉害,学生所学的,不是社会需要的;社会需要的,学生又学不到。这样的“人才”,当然没有什么好市场。

  杜威的作品思想深邃,完全是在哲学的范畴之内运转,看这类理论书,很累,很苦。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看不完,就是翻,也要翻完。为什么?啃啃硬骨头,至少可以磨磨牙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