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查报告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云范文收集整理的企业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调查报告1
一、企业概况
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公司)是邯郸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建立的全资法人企业。公司的前身为邯郸市汽车改装厂,自1994年建厂以来,生产产品主要是汽车全挂车、铁水运输半挂车(钢包车)、全挂自卸车及汽车专用车钣金件。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基础,走科技进步之路,不断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使半挂车、铁水运输半挂车(钢包车)、自卸车及专用车钣金件产品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20xx年企业直属邯郸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并迁至邯郸市成安工业园区。
单位财务会计机构内部工作岗位设置是依据内部控制制度关于不兼容职务分离的原则设立的。内部岗位分工是按照“经办、审核、复核、审批”四分离原则确立的,在岗位设置与业务分工中坚持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原则。该公司财务科设有财务负责人1名,会计2名,出纳1名,保管1名,其主要是核算公司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报告该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及时、准确、完整地记录、计算、报告财务收支和业务开展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调查目的
20xx年6月份到8月份在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实习期间,我从本职工作入手,并查阅了相关资料,本着学经验、找问题、促发展的目的,结合工作实际,和相关财务人员进行了探讨,主要针对应收账款方面做了系列调查。发现该单位一系列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一些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所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应收账款是企业扩大市场份额,争取竞争主动性的强有力的措施。几年来,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并制定新的营销策略。随着业务发展不断扩大,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也更加完善。其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有以下几方面的成功经验:
1、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和有效的信用标准。公司财务部门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在做好应收、应付款项的日常工作外,根据应收账款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往来款项的信用政策和制度,并严格执行。公司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市场环境、不同的销售合作对象,制定出不同的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现金折扣政策,尽量为减少坏账创造条件。该公司决定给予客户信用优惠时,必须考虑具体的信用条件。在制定信用标准时应考虑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公司承担违约风险的能力以及客户的资信程度,在成本与效益比较原则的基础上,确定适宜的信用标准,对客户信用等级做出合理的判断并决定是不是给予客户优惠。
2、进行风险排队,确定信用等级。该公司通过对客户信用资料的调查分析,确定评价信用优劣标准。对反映客户短期偿债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以及长期偿还负债能力的'指标资产负债、产权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进行分析。结合公司承受风险的能力及竞争的需要,划分客户的信用等级,对于不同等级的客户给于不同的信用优惠或附加限制条款。
3、定期编制《应收账款催收报表》。该公司按照客户账期情况设立《应收账款催收报表》,详细反映内部各业务部门以及各个客户应收账款的发生、增减变动、余额及其每笔账龄等财务信息,每周由财务部门主管信用控制管理人员发送给相关业务部门人员跟进。同时加强合同管理,对客户执行合同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防止坏账风险的发生。通过《应收账款催收报表》的编制,公司管理决策层和相关部门就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应收账款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欠款催收政策。
4、建立催收责任制。该公司严格执行应收账款催收责任制度。即将应收账款催收工作责任化到个人,将应收账款回收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对造成未收回账款的项目负责人予以警示,而对完成收款任务的个人予以奖励。
四、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整个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还是比较全面、规范的。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经济迅速发展,公司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实践中本人也了解到该公司在应收账款方面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占用流动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效率。赊销商品时,发出存货,货款却不能同时收回,大量的流动资金被应收账款占用,造成现金流入短缺,影响该公司资金周转,从而影响其正常经营。
2、增加经营成本,削弱短期偿债能力。赊销虽然使公司产生了较多的收入,增加了利润,但现金流入并未增加,而且在应收账款引起的催收中,该公司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加速了公司的现金流出,也削弱了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3、应收账款的账龄越来越长,增加坏账风险。应收账款如得不到及时清理,该公司不能按时收回货币资金,则意味着潜在的坏账风险,账龄越长,坏账的风险越大,会增加收账成本。该公司还发生了长期赊销客户(个体户经营的小超市)在协议结账时间竟然人去楼空的情况。
五、改进建议针对该公司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不足,本人结合专业所学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1、应该采用账龄分析的方法计算每一笔应收账款的账龄和所有应收账款的平均账龄,并以此来强化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为了加快应收账款的变现速度,除了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外,也应该制定合理有效的收账程序和方法,如采用电话、信函和发电子邮件等通信方式,也可采用个人拜访或委托专门收账机构进行回款,必要情况下,也可以对欠账客户采取提起法律诉讼的方式来收回应收账款。
2、重视做好客户的信誉评价工作。销售人员不能一味追求销售量,收款是比销售更需要管理和慎重的环节。要回避应收账款的风险,就必须定期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并根据信用评价结果确定销售政策。在与客户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时候,事前一定要做评审,综合评价这个客户的品德、能力等,在合同执行一段时间后,就要对此客户进行一次综合评审,对于一些毛利不理想的客户,在查找自我成本控制的问题的同时,也需对确实没有合理利润的客户中止合同。
3、对客户的信誉要进行长期动态的监管。由于市场环境各个因素的影响,客户的经营状况、偿付能力也会随之变化,所以在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后,要注意后续的监督调查,根据客户的状况调整销售策略。公司要发展,必须扩大业务,将必然会出现赊销,应收账款回收风险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财务风险总是并存,只要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采取适当的信用政策及有效的管理方法,就能使应收账款风险降低、收益最大。相信在该公司管理层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在今后的各方面会有更新的突破,取得更好的发展。
企业调查报告2
xxxx是大庆油田公司的重点企业, 日前,对油田公司xxx的工会组织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工会组织人员构成情况
xxx属于正处级单位,目前有18个部室,工会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设置人员5名,分别为主席、副主席、女工主任各1名和干事2名。该集团下属xxx厂、xxx公司等11家成员企业,成员企业的工会组织人员岗位设置与集团工会一致,也是5名,而成员企业下属单位也就是大队级工会组织人员是2名,工会主席为专职,工会干事为兼职。对以上专职人员,每3年召开一次工代会,对工会组织人员进行换届选举,除犯有违法乱纪行为外,不能随意任免。
二、工会组织的主要职责
工会组织主要有以下10项职责:
1、负责工会组织建设、民主建设和作风建设。
2、按党委和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工作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3、负责企业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评议工作,认真履行职工代表大会的各项职能。
4、负责职工技术协作、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生活福利及疗养工作。
5、负责《工会法》和《细则》的贯彻落实,积极反映职工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6、负责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各项文化、体育活动。
7、结合生产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
8、负责工会经费、会费的管理、使用工作。
9、负责对所属单位工会布置工作,实施指导、检查、监督、考核。
10、完成党委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工会经费来源及使用情况
工会经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职工上交的会费,会费的标准为岗技工资的0.5%,一部分是行政拨款。经费用于开展文体活动,帮扶困难员工,为基层配备文体用品。经费使用由下级呈报,由工会经费使用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划拨,经费的使用情况及时进行公开。
四、工会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情况
工会组织是在党委领导下,独立开展工作,代表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行使监督权力,维护职工利益,让全体职工都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工会组织职工履行民主权利,实施民主监督的具体责任,电力集团工会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关系的变化,能够从解决工会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为工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1.首先明确了工会组织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责任
他们在总结长期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权利,并且要求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每年工会组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职工代表讨论通过各项重大计划的落实及目标的实施,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
2.其次明确了工会代表职工履行维权职责
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制定、修改或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的方案和意见时,能够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认为不适当的,能够向单位及时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他们在严格履行集体合同的同时,工会还帮助、指导职工与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建立了工会与用人单位集体协商机制;
3.确定了工会在具体维权时的作用
一是保障职工的知情权,用人单位将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定、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能够公示;在招用职工时,对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等内容有及时准确的告知,工会组织,主动配合,利用工会的宣传阵地,及时向职工进行宣传。二是维护职工的诉求表达权,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能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对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要求单位给予及时纠正。单位有义务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三是加强职工与企业存在的劳动关系协调,建立健全了工会组织的劳动管理制度,依据《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工会组织,明确工会各专门委员会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承担民主管理的具体工作,提高职工群众对民主管理的认识,充分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参与的作用,围绕企业的发展主动承担联接职工与企业领导人的桥梁作用,做好协调工作,使其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同舟共济,确保工会工作的地位。四企业发展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工会树立了围绕发展百年油田,助力百年xxx这个中心,抓住重点教育职工,引导职工、动员职工,发挥广大职工在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他们善于找准位置,选准切入点,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员工活动,大力提高职工素质,培养造就服务大局的职工队伍,投入到企业的建设中去。在工作过程中,工会监督组织委员会直接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吸收和发动职工群众参与企业高层决策和监督,积极督促本企业按照《公司法》《劳动法》的要求,规范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充分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委员会负有的责任,即努力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技术水平,提高参与和加强民主管理能力,掌握职工群众意见和要求,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发挥工会职能作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从事工会工作的人,认为工会组织在企业与职工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日益突出以人为本的今天,工会组织的监督、维护职能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抛开电力集团从整体来看:随着企业经营性质的转变,原来隐蔽着的复杂劳动关系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企业改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企业职工停薪留职,离岗挂编、挂靠企业、企业只承担各类保险等现象,增加了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及生活保障方面的矛盾。用人制度不规范,出现了任人为亲、有能无用,不能任人唯贤,劳动者不平等的现象,工会依靠自身的体制协助党政开展工作。目前地方一些企业因生产经营困难等原因,不能履行劳动合同,不能按时支付职工工资、生活费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等。基础管理薄弱,未能实行劳动合同的动态管理,企业因管理不到位,造成企业效益下降或停产状态,不能按程序及时调整劳动合同,职工待遇等方面不明确,劳动合同关系未能发挥作用,形成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纠纷隐患,使合同得不到兑现,工会要依照《工会法》《劳动法》赋予的权力,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完善厂务公开制度,稳定好劳动关系,协调和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尤为重要。
工会是保证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组织机构,但是由于目前执行的是在党委领导下的经理厂长负责制,这样工会就会存在着行政干预问题,造成了独立行使职权的力度不够,很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作到企业内部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提交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即使讨论也是形式而已,导致工会工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分配不均,没有真正就职工关心的生产经营情况、领导兑现收入情况、生活福利情况等做到公开透明,全面落实职工群众的知情权还有差距,
鉴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作为工会组织应该在管理中,从企业分离出来,建立工会管理的独立职能,形成单独的工会管理机制,形成工会自上而下的体制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会的维护、教育、制衡、监督和协调作用,工会必须存在,而且要加强其职能作用。
企业调查报告3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煤炭企业信息化概念
目前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但对于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还不是很多,本文旨在根据相关学者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总结出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煤炭企业信息化是将煤炭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人力资源等各个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网络化信息系统加工生成企业所需的各项信息资源并提供给各层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掌握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从而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从而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煤炭企业信息化是指煤炭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研究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是煤炭企业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信息资源,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运用合理的管理方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并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安全生产能力、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一个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2、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信息化的前提。要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选择、有步骤的实施信息化。煤炭企业是信息化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至始至终把握实施信息化的主动权。煤炭企业的管理方法、组织模式和业务流程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信息技术和开发信息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和资源基础。调动人力资源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必须重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尤其是开发信息化人力资源。提高煤炭企业的决策力、竞争力、安全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到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流程重组、管理方法创新等贯穿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
由此可见,要根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明确煤炭企业信息化的主体,了解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应用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手段,抓住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为实现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来实施企业信息化这一系统工程。煤炭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煤炭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才是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范文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
1.煤炭企业外部环境现状
政府和管理部门支持力度不够
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目前,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总的来说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政策扶持不够,在财政、税收、信贷、人才等方面没能提供太多的优惠政策;二是国家对煤炭企业信息化的政策引导不够,国家为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而颁布的专门政策、法规比较少,且涉及范围比较小;三是国家对一些促进煤炭企业信息化的示范工程的组织实施力度不够。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我国煤炭企业信息化有效、顺利实现。
企业调查报告4
有人说,阅读等于竞争力;有人说,读书是提高工作能力的一项基本功。作为企业管理层,他们是否也认同这种说法呢?《中国图书商报·阅读周刊》在京沪粤浙四地,对企业管理层读书的基本情况展开了调查与研究。
一、
在关于“过去一年,大约读了多少本书”的调查中,回答“10本以下”的居多,为55.10%,“11~20本”的为30.61%;“21~50本”的为10.20%,“51~100本”的为4.08%,在调查的企业管理人当中,没有人一年的阅读量在100本以上。
与此同时,在读书时间方面,最近半年与前一个半年相比,读书时间“增加了”的为25.00%;“基本一样”的为33.33%;“减少了”的为41.67%。看来企业管理层因为承担的日常性事务多一些,能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
不过,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给现代人带来了极大便利,除了传统的图书、杂志、报纸、电视等媒体形式,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多媒体的出现,极大丰富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那么在这些媒介中,企业管理层认为哪种方式对自己的阅读最有帮助呢?
选择“图书”的占45.10%;“杂志”占17.65%;“报纸”占13.73%;“电视”占15.69%;“互联网”占60.78%;手机占3.92%。无疑,互联网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媒介。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主要针对高端人群的手机网上业务,还没有被广泛地认同和使用。
二、
在针对“影响购买图书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不管是针对女性读者的调查,还是针对企业管理者的调查,首先影响购买图书的主要因素都是“图书内容简介”。62.75%的企业管理人购书主要是看自己是否被内容简介打动。
书店店员的推荐作用也并不弱,占到11.76%。因为企业管理者社交圈比较广,52.94%的人选择“熟人推荐”;对于出版社而言,没有什么比出版一本好看的书更有说服力;受“价格”因素影响的占13.73%;受封面设计影响的占7.84%;从9.80%的选择者来看,大家“对形式的`要求要小于内容”,没有一个人受“图书厚薄”影响;认为受“书名”影响的占9.80%;“出版单位名气”也比较重要,11.76%的人看重出版社品牌;作者知名度在企业管理者心中不是最重要的,但仍然有23.53%的人会“看人买书”;现在各大出版社都很看重自己的书是否“榜上有名”,名气当然重要,但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名气并不具有绝对的推销力量,只有17.65%的认可它;而37.25%人选择相信“媒体的书讯和书评”。
当然,网上购书的情况也值得注意。现在网上购书的主体是“三高一中”人群,所谓的“三高一中”是指学历高、职位高、收入高的25~40岁人群,这部分人恰恰是企业管理层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94.12%的企业管理人自购图书主要是给自己看。
三、
有人说,在人类进化史上,互联网是“钻木取火”以来的最大进步。并且说,人人家里的每一个电器都将有一个IP地址,人的一切生活和工作都将要实现智能化。
可是,任何媒介都是双刃剑,既惠泽于人,又可能造成伤害。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人们的阅读兴趣和目的发生令人遗憾的负面迁移:读书热点从世界名著转向实用书再转向娱乐书。追求知识丰富、精神修养、人格完美的阅读兴趣大不如前了。因此“网络阅读”受到了许多人的诟病,认为它消融了人们的读书情结。
调查发现,79.17%的企业管理人每天上网的时间至少在2~3小时;每天1~2小时的占14.58%;4.17%的人每天的上网时间在1小时之内;只有2.08%的人只是“偶尔上”。无疑,现代人的工作、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调查发现,如果一味地去否定“网络阅读”,也不见得会提升图书阅读率。对于政府、阅读推广机构和广大网民来说,如何引导网络阅读,如何利用网络阅读,或许能更好地解决现代人的阅读问题。
四、
在调查之前,我们预测可能“财经类图书”是最受企业管理层欢迎的图书。但在关于“一般都阅读哪种类型的书籍”的调查中,结果出人意料。尽管也有40.00%的人选择财经类书籍,但与“生活类”高达54.00%的比例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此外有42.00%的人选择“社科类”;32.00%的人选择了“娱乐类”;选择“文学类”的占26.00%;“人物传记类”占4.00%;2.00%的人选择其他;没有人愿意读“哲学类”。
由此可见,企业管理人平时工作繁忙,在阅读倾向上都比较偏向于轻松阅读,不太喜欢沉重严肃的书籍。同时,企业管理层的工作压力大,在忙碌之余,希望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以及工作环境中得到减压、放松,获得一份安宁平和的心态,因而生活类图书受到追捧。
(选文有删改)
19.全文分四个方面展开调查,请在横线处为文章内容加小标题。
20.请结合全文回答,作者对企业管理人利用网络阅读持怎样的观点。
21.目前各类图书市场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也可以说是泛滥成灾,请你结合实际给学校图书馆管理员提提建议。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9.答案:一、阅读的难度(或:企业管理者的阅读条件与阅读量);二、购买图书的因素(或:企业管理者对获得读物内容的要求);三、网络阅读(或:企业管理者与“网络阅读”);四、企业管理者的爱好(或:企业管理者的阅读选择)。(每点1分)
20.答案:网络阅读是管理人阅读的主要方式,网络阅读的内容纷繁多样,企业管理人利用网络阅读的时间及内容不等,基于以上情况,作者认为网络阅读应该与传统阅读共存。或:政府、阅读推广机构和广大网民要互相配合,一起来解决网络阅读问题。政府、阅读推广机构要引导好网络阅读,广大网民要利用好网络阅读。(概述企业管理人的网络阅读情况3分,作者观点2分)
21.答案:具体答案略。可以从管理员自身学习和提高、给学校采购图书的参考意见、搞好学生阅读反馈、把好图书筛选关、上架图书要分好类别、审查读者与读物的合适性等方面提出建议。(提出3个方面即给满分)
企业调查报告5
关于对我县物流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和企业竞争力,也是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措施。为此,县委办组织县商务局等单位对我县物流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县共有物流企业21家,多数是以进行货运代办、货物联托运、信息配载,业务以整车配送和零担快运相结合。从事大型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企业为主,对我县来说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尤其是现代物流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一定雏形的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
1、张庄木材:张庄乡现有从事木材加工厂家760户,在经营过程中他们除利用本地资源外一般从河北、山东、新乡等地进原木,加工成板皮后销往外地。在进货和销售过程中,都是企业自己组织自己的人力、车辆,实行独自经营。
2、范县稻米:我县有稻米加工企业20余家,各自都是分散经营,去年经过入股整合为6家,并且这6家又经过资金、设备入股的方式成立了一家荣合利稻米加工有限公司,实行统一价格收购,统一向外销售,年产值达到8600多万元。
3、高码头羽绒:高码头乡从事羽绒加工的企业共13家,都是从外地如东北、天津、河北购进原毛,然后加工成半成品销往浙江、上海等地,在购销过程中信息都不能互联,基本上独自经营。
4、王楼乡华祥物流有限公司:
占地220亩,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已基本为半停产状态。投资XX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全部竣工,共建成大型原油贮油罐两座,可贮原油6000立方米,年运输量达100万吨以上。
5、白衣柳东货运大市场:XX年建成,占地46亩,仓储面积达3000平方米,仓储量7千余吨,主要外运货物有大豆、玉米、小麦、面粉、废旧钢材等,内运货物有化肥、复合肥、煤炭、木材等,辐射台前、南乐、清丰等周边8个县区。该货场年吞吐量3万余吨,营业额达6000万元。
6、白衣祥云复合肥物资配送中心:该中心投资1300万元,占地48.6亩,建成562米的火车专用线一条,高标准仓库4400平方米,可容货物1.2万吨。每月运输量达170个车皮、1万余吨,全年货物吞吐量可达15万吨。
7、濮城君恒集团——军恒化工有限公司:去年开始建设,占地200亩。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000多元,货运仓储面积为1XX平方米,可容货物3万余吨。
二、从调查的情况看,这些具有雏形的物流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调查了解到,我县这20余家从事运输、装卸搬运、储存等物流企业都没有集装箱式运输。全县营运性车辆85%的在个体运输户中,组织化程度低,并且多数是以配货站的.形式存在,而多数配货站又以短途运输和简单装卸、仓储为主要经营方式;其中年运输或仓储能力超3000吨的仅4家,无1家资产超5000万元的企业和经营收入超亿元企业。
2、物流效率低,社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县共计拥有载货车辆10182台,吨位5770吨,这些车辆真正用在物流企业的还不到15%,且隶属不同的系统,有的是企业内部组成的运输公司,有的是邮政、交通系统,有的是个体私营户。业务以整车配送和零担快运相结合,布局比较分散,资源相对不集中,形不成合力,车辆利用率较低。
3、运作层次低、成本高:我县物流企业主要从事运输、储存等粗放式、单一的经营活动,多数为“车队+货场”,处于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运作阶段,流动独立、单向,不能做到信息共享,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都比较小,基本处于零散、量小、无序状态,真正具备物流活动六大要素(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为一体的企业没有,第三方物流几近空白,层次较低,物流成本较高。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县物流企业虽然得到了发展,但仍属于传统物流阶段,无论是组织结构、运作方式,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离现代物流的要求及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
1、对现代物流认识不足:从目前状况上讲,我县物流企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负责人对物流概念模糊,经营观念淡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企业对物流的认识仍然局限于运输、仓储和搬运,没有意识到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车队、仓库,不愿把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营。如羽绒业、木材业都是自发的组织购销活动,基本上都不符合现代物流企业的经营特点,只能算是具备现代物流企业的雏形。
2、物流基础设施和硬件薄弱:我县的物流企业运输条件除了公路初具发展雏形外,还没有高速公路,铁路运输设施还不配套,其基础设施和装备的内在质量差,缺乏具有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等方面的条件,如华祥物流公司、军恒化工有限公司在车辆、场地、仓储等配套设施方面,新技术、新设备应用相对较少,功能单一,运作效率低;物流的硬件技术,如包装、装卸、运输、储运、流通加工等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场站建设以及服务于物流所必需的网络信息设施,制约了物流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3、用于物流流通的货源不足:由于基础条件差,总量小,特别是我县工业集中区战略正在实施阶段,没有形成企业集群效应和产品链式延伸,现有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市场货源有限,大宗货物少,制约了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
4、政策性支持欠缺:目前我县基本上没有物流企业发展的具体保障措施,现在亟待出台一些相应政策,支持和规范物流业的发展。
5、物流人才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在我县还是空白,目前,我县从事物流企业的人员文化水平基本上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其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中高级物流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县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瓶颈”。
四、几点建议
我县物流企业的发展要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引导等措施整合、改造和提升现有的物流资源,转变为现代物流企业;同时,要求企业有物流效益总成本观念,加强物流成本核算,把物流业务交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运作,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加大物流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采取多种宣传形式,使企业认识到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能有效地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的技术和效益。通过宣传,争取更多的企业将原材料、成品等的流通从货物自运中剥离出来,交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使我县物流企业依托工业企业进、出货物量大中发展壮大,在行业范围内树立起大购大销的现代物流理念。
2、完善和构建物流企业发展基础设施平台: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积极引导县内物流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推进物流企业的重组、整合,共享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发挥濮台铁路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路中小批量货物中短途运输优势,加快货物综合流转速度,提高货物运输和配载效率。二是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建立健全物流信息交换标准体系,整合各企业物流信息资源,实行订单处理一体化、仓储管理职能化、货物跟踪全程化、客户咨询自动化,提升物流企业管理水平。共3页,当前第2页123关于对我县物流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3、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一是改变传统运输、仓储、装卸、配送各个环节分割运作的观念,从整体上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理念,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推动传统物流企业转型,尤其是推动有条件的运输、仓储和代理等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二是鼓励拥有自己物流车队的企业剥离业务和资产,借鉴现代物流模式,组建独立运作、独立核算、具有行业特色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通过整合物流资源,采取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发展一批大型化、社会化、专业化物流企业。
4、强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政策和措施:一是建立政府引导和宏观调控为主的政策平台,制定扶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规范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二是建立物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使我县的现代物流企业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企业调查报告6
一、调查实录:
笔者自××××年×月×日至×月×日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对××镇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对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进行了调查。首先对58家规模(年纳税销售500万元)以上企业和45家小型(年纳税销售不足100万元)企业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规模以上企业调查结果是: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365人,占35.7%;36-40岁的289人,占28.3%;41-45岁的145人,占14.2%;46-50岁的134人,占13.1%;50岁以上的89人,仅占8.7%。从能力结构来看,具有专业职称的621人,占60.77%;非专业型401人,占39.23%。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中年富力强者占大多数,专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加,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小型企业调查结果是: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较差。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136人,占16.9%;36-40岁的189人,占23.6%;41-45岁的154人,占19.3%;46-50岁的134人,占16.8%;50岁以上的187人,占23.4%。从能力结构来看,具有专业职称的236人,占29.5%;非专业型564人,占70.5%。
(二)走访了镇经贸办和规模以上企业、小型企业各10家。调查内容是:企业吸纳各类技术人员和管理状况。
(三)对企业中人才流动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分析,问题和建议。
1、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初,我镇中小型民营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创业的环境和制度因素的影响,企业成功与企业主锐利目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禀赋有关。但制度转轨过程中市场给予的巨大机会,掩盖了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上的缺陷,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缺陷。这时期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中小型民营企业主、企业管理层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对企业人力资源也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并着手制定本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从调查情况来看,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在这一方面重视的程度比小型企业要高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是,企业管理层的年轻化程度差异较大,35岁以下管理人员所占的比例规模以上企业比小型企业高出18.8个百分点。同时,企业管理层中比较注重人员的专业性,规模以上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60.77%,比小型企业高出31.27个百分点。可见,我镇不少规模以上企业也是从小型企业发展而来的,他们已经从自身的发展中比较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与企业经营者队伍的素质提高是息息相关的。但这种意识还要不断加强,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目前,为解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付式管理,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者都请专业的咨询机构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企业战略规划以及人力资源规划。从这点来看,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同感正逐渐从意识上转到实际中去。分认识到人才是发展工业经济的第一资本、企业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经营管理者队伍,从调查资料分析,我镇不少企业已经切实把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正采取积极措施,不断调整经营管理者队伍,使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对全镇66家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经理(厂长)文化素质抽样调查显示,硕士1人,占1.5%、本科学历2人,占3%;专科学历的18人,占27.3%;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27人,占40.9%;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18人,占27.3%。
(2)队伍发展不平衡。队伍的整体功能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管理者队伍大都是在规模以上企业,而一些小型企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要增强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意识。调查数据表明,近三年引进的各类技术人才数量虽然呈上升趋势,但还远远不够。从四家规模以上企业人才流动情况来看,人才的流动量还比较大,人才的不稳定性比较大,这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性。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虽然中小企业不能像大型企业一样有一整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但其职能却是类似的,必须有贯穿企业管理全过程的人力资源规划、招聘、测评、培训、激励、考核、薪酬、社会保障与劳资关系等一系列职能。目前,我镇民营企业不仅专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配备很少,(不少企业还没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分工也不明确,即使有也大多未受过专业训练,大多停留在员工的档案管理、工资和劳保福利等日常事务性管理中,是典型的以“事”为中心的“静态”人事管理。因此,要改善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重要的一点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同时,科学设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构也是必需的。这其中,也必须得到镇企业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引导。
同时,企业管理层应该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所以,企业必需要有人力资源战略,而且这一战略必须是科学的。
3、用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中小型民营企业在管理方面突出的问题便是家族式管理。至调查结束时(20xx年3月底)统计,胡埭镇680家民营企业私人绝对控股;且父子当家、夫妻当家、兄弟当家的`企业占绝对比例,其它企业也都有亲戚关系等。许多企业主认为,企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由我本人或我的家人来经营管理”。 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观点。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使用的这种家族式管理模式,在一定阶段和范围内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内在的凝聚力和团结、能提供可充分利用的信用资源、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弊端就很明显地暴露出来,企业发展的历史习惯使得他们在用人方面常表现为对外人不放心、任人惟亲、过分集权、论资排辈等,同时近亲繁殖获取信息量小,思路狭窄、家族成员在企业里掌控较多的资源,在企业里无意间容易形成排挤外来人才的行为,且容易漠视人力资本的投入。况且,这种家属式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利益驱动而必定要导致企业“分家”,这对企业的发展壮大无疑是不利的。现代企业受技术专业化和管理专业化挑战,民营企业仅仅依靠原来的家庭成员已难保证企业的持续成长。
4、建立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在中小型民营企业,外聘人员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且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对于一般员工效果可能比较好,或者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太多不足。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或是获得物质及休闲需要的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企业对原有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出调整。如考虑合理地设计核心员工持股、公开同样岗位的市场工资水平、增加外出培训机会、增加额外的保险与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良好的休假以及娱乐等。我镇金龙环保在这方面正在作一些尝试,为我镇中小型企业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作出新的有益的探索。
当今世界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人力资源进行的开发与管理。中小型民营企业只有改变其不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家族式经营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突破,在职业经理人与技术创新者的合理配置方面进行创新,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发挥其作用,使人力资源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同时,充分利用中小型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如组织层次少、对市场反应灵敏;机制灵活,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等,在改革实践中合理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必将极大地改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增强企业竞争力,为××镇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企业调查报告7
在对某公司进行管理调查中,我发现该公司在管理上存在较多的问题。经过分析,我认为除了本身管理经验不足外,还与该公司采用了与组织实际运作情况不相适应的矩阵型组织结构有关。
一、公司基本情况
1、企业规模:
这是一个约270人左右的中型IT企业,包括两个业务部门(分公司)及相关职能管理机构。其中数字生产的生产人员约180左右。真正的管理人员和另一业务部门的人员实际只有90人左右。实际上只能算是一个小型偏大的企业了。
2、业务:
该公司主要有两个业务,一个是专业软件的开发应用,一个是数字生产服务。业务结构相对简单也比较稳定。
这两块业务无论从产品的相似性、人员要求(前者需要高科技人才,后者只是初高中技工)、业务性质(前者是开发型,后者属生产型)、组织模式(前者适应于团队管理,后者适应于流程管理)、产品用户(互不相干)等各个方面来看,都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没有共性,也没有可共享的资源。
3、管理团队
由六个人组成,董事长兼任CEO、总经理助理、COO、CTO、两个业务部门总经理。其中董事长是一个关注技术多于关注管理的人。
4、办公场地
公司全部管理层、职能部门、软件开发业务部门及数字生产业务的管理部门在一个地点(以下称总部),只有数字生产业务的生产基地则设在距总部10多公里的另一个地点。
二、目前组织结构分析
公司目前设计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矩阵型组织结构。
其中,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公关部设置在总部,独立于业务部门,是公司的职能部门;软件开发和数字生产业务分别成立了独立核算的公司,是业务部门,也是公司的两个利润中心。
这是一种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或服务划分的部门相结合起来组成的一个矩阵结构,它的优点是加强了各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适应性,结合了集权与分权的优势。很明显的缺点是双重领导,责权分割。一般只适应于规模较大、业务多、而且结构也不太稳定的大中型企业,需要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优势时才用。但用在该公司,不但无法体现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优势,反而会因为多头领导而损失业务部门应有的管理效率。
拿该公司的数字生产业务来说,因为远离总部又分属不同高层管理,公司的职能
部门(行政、人事)等机构实际上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也根本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比如直接影响生产效率的现场生产人员就只能由他们自己招聘,设备也只能靠加大库存、延长申购周期来解决等等。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总部的人力资源优势不能在此发挥,而底下的人事助理进行招聘时又不具备总部的优势和全部职能。必然导致他们在人才建设、人员监督和管理等方面的种种不足。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机构重叠、资源浪费。
从整体上看,这种结构还有权责不对等之嫌,可能使经理人产生放大权力,而减少责任的倾向(如果一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有外因可推卸时,他会尽力强调外因)。加上董事长是一个关注技术多于关注管理的人,就会更加加剧这种倾向。如果这样,就必然降低管理效率同时大大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
还有另一个问题:组织结构失衡。比如,该业务部门的生产基地除了人多外,还在职能上包括了人事、行政、设备、生产、安全、生活等几乎一个公司的大部分职能,可在编制上仍是一个部门。
另外,该公司的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分别两地办公,既造成信息沟通和交流的不便,降低了管理效率,也加大了两地交通等成本。
三、重新设计
1、开发与设计
从与公司董事长的交流中看出,他对技术开发特别重视,可从组织的设计上却无法保证。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该公司将开发部分别设置在两个业务部门,而且他们分属本公司行政老总及技术总监两人领导。这可能产生两个不足,一是多头管理导致的管理效率损失,二是技术视野的前瞻性方面易受业务部门实际目标的影响而欠开阔。
建议:应应将两业务部门的开发部门收回,而作为公司的职能部门设置,直接受董事会领导,具体由技术总监负责。业务部门将不再关心开发设计工作,而只负责使用并提供需求反馈。
2、市场机构
因为产品是完全不同的,其销售网络、客户群完全不同,如果采用直销策略时,在两公司内分别建立两套独立机构销售各自的产品也是可以的,但双方均应授权另一方为其代理。但如果采用办事处或代理渠道的销售策略,则各地的办事处机构应该共用一套人马。这样,总部也势必对市场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独立于业务部门的市场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业务部门就变成了公司的成本中心。
3、业务部门(公司二)机构的重新规划。
因业务部门(公司二)的生产区远离总部,而且考虑其主要任务目前也是保证产量,降低成本,因此有必要以生产需要为核心,对其各项职责进行重新评估和划分,将与生产相关的部门全部下放到生产区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控制中心。监控这个中心的方法将主要是通过目标(成本、产量、质量等)、制度(比如定期上报的各种生产管理报表)而非机构。
比如:与生产相关的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采购工作、网站管理、设备维护、资源建设部等均可全部放到生产区。
4、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再设计。
这样,除财务和公关外,其它职能均可下放到两个业务部门,以构成两个完整的利润中心(成本中心)。从而形成二个利润中心、一个研发中心和一个运作中心的集团构架。如果市场提出则还有一个市场管理机构。这样设计的结果,同样的授权将更强化责任,董事会只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就行了。
参见:某公司再设计后的组织结构图
四、值得关注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改革的实施,也很难完全通过内部力量来实现。
因为,这种构架本来就形成于内部,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现在要通过自我改革来打破目前的权力结构,调整每个人的利益和工作环境,所面临巨大的阻力是可想而知的。可能就是让那些习惯了享受机关和总部办公优越的员工到加工基地去工作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改革的推动者没有强有力的控制手段,甚至还可能引起组织动荡而导致组织的失败。因此即使真的需要改革,也必须借助某些外力或特殊事件,比如引进专业人才、外部资本、外部环境变化(比如为谋求上市需要对企业进行重组)等, 则有可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企业调查报告8
为全面准确掌握我县各类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基本情况,有效推进社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县由劳动保障局牵头,组织工商、税务、经济商务、供销、粮食等部门,按照条条管理、块块分割,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全县所有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各类用人单位参保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同时,理清工作思路,健全工作制度,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加职工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力度,基本形成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据统计,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用人单位367户,涉及职工272人(在职19686人,退休6711人),其中机关事业单位283户,涉及职工15957人(在职11654人,退休4303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84户,涉及职工10515人(在职8032人,退休2408人).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15957人,欠缴保费468万元;参加失业保险7327人,欠缴保费506.8万元;参加医疗保险15957人;参加工伤保险946人.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参加养老保险6690人,欠缴保费437.56万元;参加失业保险2323人,欠缴保费47.71万元;参加医疗保险3476人,欠缴保费2.4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3257人,欠缴保费18.27万元;参加生育保险2301人,欠缴保费15.25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部分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个别企业未参加社会保险.一是个别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在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因而缺乏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二是员工只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意识,由此减弱了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这一点在我县的外来企业中较为突出.
(二)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我县的企业一般都是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档次不高企业,产品成本高、利润低,有些初始运行的企业都在负债经营.为维持企业的生产经营,部分企业存在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现象.
(三)存在选择性参加社会保险的现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因失业、工伤风险较低,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积极性较高,而不愿参加失业、工伤保险.我县多数企业员工是本地农民,就近务工,半工半农较多,因此多以土地为保障,所以参保缴费意识淡莫,只求多挣点钱,从而存在尽量少参保甚至不参保现象.
(四)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企业为尽可能降低企业成本,保证利润的最化,想方设法瞒报、少报参保人数和缴费基数.
(五)企业人员流动性导致参保管理困难.目前,我县相当部分企业的员工多属于临时用工,存在今天干,明天走的现象,人员极不稳定.社保经办部门很难准确掌握企业职工人数,多数老板都会以此为借口不参加社会保险.另外,由于各地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在政策上也有一定差异,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考虑到在务工当地参保几年,一旦回乡又是一件麻烦事,因此务工人员不愿参保.
(六)企业改制进程缓慢导致部分人员参保困难.由于我县企业的进程较慢,而且原来单位欠费时间较长,企业长期处于关闭、停产阶段,间断缴费情况存在,而这些单位的人员又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到私企去打工,他们与原单位未解除劳动关系,而又与新单位形成了实际劳动关系,在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时非常棘手.
(七)社会保险政策的盲点导致部分人员参保较困难.在实行社会保险前已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原三社企业(铁器社、缝纫社、补鞋社)人员,未能参加社会保险,在企业关闭破产后,失去了退休费来源.现在年老体弱多病,无任何经济来源,生活相当艰难.去年,省政府虽出台了川办发185号文件,解决原国有、集体企业超龄未参保人员老有所养问题,一次性参保缴费额近4万元,因这部分人员无力支付所交的巨额保险费,多次上要求解决养老保险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第一,领导重视、部门协调.目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保缴费较困难,应出制度、体制、管理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各级党、政府要强化对扩面工作的组织领导;其次,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社保经办机构要加强征缴,搞好宣传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组织引导,工商、税务部门应搞好监督配合,劳动保障部门对参保缴费的执法检查、监督等工作都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第二,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维权意识.用人单位员工特别是民营企业员工对社会保险在维护自身权益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是目前阻碍社会保险缴费进展的现实问题.因此必须充分发动新闻媒体、社区组织、厂矿企业、社保主管部门和其他宣传机构,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乡镇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在社区、村开设社会保险咨询站点,开展咨询服务;同时要抓好正、典型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社会保险意识,牢固树立参保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观念.
第三、以灵活的政策引导参保.我们应以国家的`政策法规为依据,针对地方经济、企业劳动用工的实际特点,采取灵活适用的政策,引导用人单位参保,例如对农民工数量多,经济效益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采取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的新农保政策引导其参保.同时要加改制力度,尽快让那些停产破产企业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及时做好重新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工作.
第四、求真务实,常抓不懈,着力做好民营企业参保扩面工作.民营企业保险扩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一方面,应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分部分批推进这项工作,从少到多,从局部逐步扩展,最终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如果不顾企业的实际问题全员参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增加失业、加重企业负担.另一方面,民营制企业扩面工作要坚持常抓不懈,使新增企业员工和老企业新增的员工及时分批参加社会保险,争取做到不漏新企业、不漏新员工.只有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实现最终全覆盖的目标.
企业调查报告9
我于20xx年5月对三家中小企业进行了“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中小企业的岗位设计,营运资金、投资、融资管理,财务分析以及中小企业会计电算化等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调查单位的情况
此次调查由于地域限制,只能选取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但是三家调查单位分别属于餐饮业、邮政业、零售业,行业代表性比较明显。
二、调查内容
我们将中小企业的岗位设计,营运资金、投资、融资管理,财务分析状况等作为调查内容,具体包括:
(1)岗位设计情况包括:是否设立独立的财务中介,会计、出纳岗位是否分设。
(2)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包括:现金结算是否日清月结,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方法,赊销政策与收账政策等。
(3)融资管理情况包括: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筹资方式。
(4)投资管理情况包括:项目决策时,是否进行充分地调研、分析,有无健全的审批机制。
(5)财务分析情况包括:中小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频率,进行财务分析时注重的方面以及选取的财务指标。
(6)财务预算情况包括:财务预算编制的内容及编制方法。
(7)纳税筹划情况包括:是否进行纳税筹划,效果如何,有来自哪方面的阻力。
(8)会计电算化情况包括:是否进行会计电算化。
三、调查结果
被调查者从事财务工作的占,从事销售与采购工作的占,职称在中级以上的占。这些情况表明,被调查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阅历较深、思想较成熟,对财务管理重要性及本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措施的认识与体会比较到位,能比较可靠地保证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
在三家中小企业中:
(1)设立独立的财务中介的2家,占调查户数的;会计、出纳岗位分设的1家,占调查用户的。
(2)现金结算做到日清月结的2家,占调查用户的;资金需求量的预测方法均采用定性预测法;收账政策均采用积极催收;有明确内部牵制制度的1家,占调查用户的;帐物分管,有明确分管制度的1家,占调查用户的。
(3)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均以银行资金和中小企业资金为主,筹资方式则以银行借款和自有资金为主。
(4)项目决策时,进行充分地调研、分析,有健全的审批机制的1家,占调查用户的。
(5)中小企业均定期进行财务分析,2家一季度一次,占,1家半年一次,占;进行财务分析时,3家中小企业均关注收入、利润分析和成本控制,1家关注风险分析和现金流量,占调查用户的;常用的财务指标中,3家均选择利润总额和税后利润,1家选择净资产报酬率,占调查用户的。
(6)进行财务预算的1家,占调查用户的。
(7)进行纳税筹划的1家,占调查用户的。
(8)实行会计电算化的2家,占调查用户的。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结合我从中小企业调查的其他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牵制机制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业务频繁、会计核算简单、会计制度不健全,同时中小企业老板出于管理成本的考虑,往往要求财务人员一人多岗,不考虑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有的中小企业出纳除了办理涉及现金、银行存款的本职业务外,同时还兼保管银行存款全套印鉴、审核会计凭证等会计业务,而有的中小企业会计,偶尔也收取现金,一个人办理有关现金业务的全过程。加上财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会计、出纳岗位职责划分不清,缺乏监督和牵制机制,混岗和职能的交叉最容易引起货币资金的挪用和侵吞。
2、 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和财务处理不恰当。
财务制度是制约和管理财务的。在调查过程中,有的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特别是财务处理程序不正规、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等还不完善,导致财务管理漏洞多、损失浪费严重。没有设置详细的会计科目,没有设置合理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帐证、帐帐、帐务严重不符,记帐结转不及时,不日清月结,改错不规范,会计科目运用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
3、中小企业投资规模逐年增加,资金筹集渠道单一。
无论是过去的投资还是新的投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自筹和银行贷款两种方式,这既说明资本性融资与债务性融资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重要性,又说明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中小企业在加强管理,提高自我积累能力的同时,致力于拓宽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老板告诉我,在新的投资计划中,中小企业自筹资金比重有所增加,银行贷款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股票或债券融资增幅较大;同时,随着中小企业的规范发展,亲友借款在中小企业筹资方案中逐渐淡化,中小企业开始考虑引进外部中小企业或是自然人作为战略投资者。但是,除银行贷款外,股票等其他融资方式所占筹资比重依然很小。
4、 投资决策专业化程度偏低,融资观念落后
有的中小企业不能掌握一定的投资决策方法,在决策中靠拍脑袋,这是极不科学的。因为中小企业投资风险性大,业主在投资时更应该注意对投资项目的评价和分析。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中小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
5、财务分析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小企业财务分析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和会计资料,而会计报表是反映中小企业一定时期经营成果及一定时点财务状况的书面文件。对中小企业来说,财务报表反映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然造成财务分析指标的不足和局限。
6、中小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意识薄弱
中小企业的领导人还没有认识到纳税筹划的重要性,对纳税筹划的概念和操作还显得很陌生;社会舆论特别是一些税务机关对纳税筹划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纳税筹划的正常开展。
7、经营计划和预算管理缺乏
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缺乏战略思路和规划,决策时由于无计划和无预算,其经营政策往往脱离宏观行业环境,对行业中中小企业发展规律不能全面深刻了解,依公司领导人经验或直觉照葫芦画瓢制定所谓的战略,没有明确的方向,员工对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大量资源投入后成为沉没成本,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8、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中小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表现出中小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现场调查发现,多数管理者思想落后,管理能力差,仅凭经验和感觉管理,缺乏对财务管理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研究,更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经常出现中小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互相占用的情况,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到位,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五、对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已迫在眉睫,经过思考,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内部控制,完善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是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中小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
(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
(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明确。
2、加强公司财务基础管理,理顺财务工作秩序。
中小企业应依法建立健全内部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强化外部监督工作,推广会计工作电算化。
3、进一步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
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全面启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需加快步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注意信用担保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4、加强投资项目分析,降低投资风险。
在投资决策中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紧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研发新产品的投资,
(2)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革的投资,
(3)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实行多元化经营,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评价与分析,分散投资风险,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待时机成熟后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段采取实行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5、增加非财务分析指标,支持中小企业决策
从多年来中小企业财务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来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定量指标和定性说明中小企业背景以及各种分析指标资料以外,对中小企业来说还应增加产品市场占有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指标和产品质量指标等非财务分析指标,使财务分析指标体系更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决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支撑和保障的作用。
6、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合理安排中小企业资源
预算管理可以使中小企业管理的重心从经营结果(目标利润)延伸到经营过程(业务预算和资金预算),进而扩展到经营质量(资产负债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为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一方面财务预算体系的完善可以促使中小企业谨慎对待各种投资诱惑,其所涉及的资金筹措与使用的计划数据能够帮助决策者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利用预算制度可以更加客观地根据市场安排好中小企业的资源计划,对财务资源搞好综合平衡,使之与中小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7、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纳税筹划意识,端正纳税筹划态度
中小企业管理者要明确纳税筹划的含义,这是进行纳税筹划的基础。纳税筹划的含义是纳税人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选择和规划,利用税法给予的对自己有利的可能选择与优惠政策,选出合适的纳税方法,从而使本身税负得以延缓或减轻,以实现税后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而采取的行为。中小企业管理者还要树立正确的纳税筹划意识,应该认识到纳税筹划有利于减少中小企业自身税收违法行为的发生,强化纳税意识,实现诚信纳税,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纳税筹划不仅会为中小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更是纳税人的一种权利和义务,纳税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进行纳税筹划。
六、调查体会
经过这次的调查,我体会到面对现今激烈竞争的市场,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当中,面对新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健全财务制度,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应用,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显得十分必要。中小企业应该不断强化自身各项管理措施,及时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才能逐步解决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推动中小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企业调查报告10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中国企业在员工培训工作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企业意识到培训的必要性,但重视程度不高,而执行更弱
狭义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即员工的“选、育、用、留”工作。员工培训工作很大一部分承担了企业育人、留人工作。从调查结果可知,我国企业,无论企业大小,是何种性质的企业,对员工培训工作都没足够的重视。大部分企业虽制订了书面的、正式的员工培训计划。然而,多数企业仅仅是有一纸计划,而该计划往往是废纸一张,根本不能按计划执行或根本没有执行。致使很多企业的员工认为“企业培训”只是个概念,无法将培训视为企业给员工的福利,利用企业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企业在制订培训时,“闭门造车”现象较为严重,即三分之二的企业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忽视了“培训需求分析”,随意性较大,很多企业的计划制订者根本不了解员工真正需要哪一类的培训,哪种培训会对员工未来的工作有本质性的帮助。因此导致员工对企业培训工作满意度不高。
在新的培训计划制订过程中,计划制订者需花大精力了解真正的员工培训需求,并结合本企业的核心岗位员工胜任素质,制订出一套最适合的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切实执行。
二、培训工作流程流于形式,多数企业培训沦为“花瓶”
尽管大部分企业都意识到员工培训工作的必要性,但这种意识并没有使企业重视员工培训,许多企业的员工培训实则成为了“花瓶”,具体表现在:多数企业的员工培训计划制订与员工培训需求脱节;
一半以上的企业在培训后没有进行过培训效果评估,究竟企业安排的.培训效果如何,是否对员工有所帮助,该讲师授课风格是否符合员工口味,企业培训负责人不得而知。尽管有些企业认识到了培训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评估,但也仅局限在最表层的授课满意度评估层面,极少企业对员工行为改善层面进行评估。
多数企业的员工培训成本普遍较低,近半数企业每年在员工培训投入上竟不足员工工资总额的1%。正是由于企业在培训计划制订中,未能充分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或需求计划与培训内容脱节,使员工对企业培训的重视程度较低,员工参加完培训后大部分企业忽视培训效果的评估工作,使企业无法对培训效果
进行真正评估,进而使培训与需求脱节,使得员工对企业培训的满意度普遍偏低,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企业不愿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成本支出,而员工也对企业的培训越加的不重视。
企业调查报告11
运营管理情况
(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20xx年区属重点国有企业只有6家母公司、8家子公司,其中:融资平台公司1家,即渝南公司,负责全区建设资金筹措;
另外5家主要负责全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过整合、分立、新设,截止20xx年6月,区属重点国有企业母公司已增至11家、子公司已增至25家、参股企业2家。所调研的8家区属重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由20xx年的139亿元增至735.2亿元,增加614.5亿元,增长4.4倍,占全区国有资产总量的76.5%,其中:土地资产由20xx年107.4亿元增至406亿元,增加298.6亿元,增长2.8倍,占8家区属重点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55.2%;
注册资本金由20xx年4.8亿元增至31.4亿元,增加26.6亿元,增长5.5倍;
企业职工人数由20xx年30人增加到779人,中级以上职称由5人增加到89人。
(二)运营效益不断提高
20xx年以来,按照管理体制调整的要求以及经济发展的需求,区属重点国有企业由单一的平台公司,逐步向资本投资公司、担保公司、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区别于传统国有企业的新型行业领域布局,国有资产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营效益逐年提升。从收入来看,20xx年以前,8家企业累计实现经营收入38亿元,截止20xx年6月底,累计实现经营收入19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1.9%,增长速度较快。从投入产出来看,8家企业及相关园城内企业投入强度、产出强度、税收强度分别由20xx年30万元/亩、33万元/亩、1万元/亩增加到81万元/亩、63万元/亩、2万元/亩。从盈利来看,8家企业利润总额由20xx年的8.7亿元增长到41.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8.9%。从融资能力看,8家企业每年融资额由20xx年以前的20亿元左右,增加到近几年每年融资60亿元以上;
融资渠道由单一的银行贷款发展为企业债券、信托融资、中期票据、私募债等;
融资期限由以前的短期变为中长期为主,融资平均成本由11%左右下降到现在的8%以内。
(三)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近几年来,8家企业在园城开发建设、民生保障、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一是开发建设园城成效明显,夯实了城市和工业发展基础,开发建设面积由20xx年15平方公里扩展到46.4平方公里。其中:投入近58亿元开发建设11.4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城已具雏形;
投入近8亿元开发建设3.2平方公里的食品工业园区初具规模;
投入近45亿元开发建设16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初见成效;
投入近30亿元开发建设15平方公里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基本形成。二是积极承担社会职能,保障了民生和公共事业协调健康发展,近几年来8家企业累计投入教育、卫生、文体、交通、农林水、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和公共事业30多亿元,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较好地带动和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8家企业在开展自身业务的同时,带动了区域内采掘加工、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等产业的链条式发展,兴农担保公司为区内中小企业担保294笔,发生额5.4亿元,有效地撬动了社会资金投入。四是发挥了财力的重要补充作用和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20xx年至20xx年,8家企业上缴的税费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30.3%、48.9%、40.4%、38.6%。
(四)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建立了监管机构。实行了国有资产分类监管,明确国有经营性资产由区国资委统筹监管,非经营性资产由区财政局综合管理,区级机关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区财政局委托区机关事务局管理。二是明确了国有企业管理的边界和发展定位。经过20xx年和20xx年两次调整,形成了以工业发展(渝南公司)、城市及食品园建设(城投公司)、水利发电(南州水务)、旅游开发(南州旅游)为主的4大产业集团和1个从事土地一级开发的融资平台(地产公司)、1个主要负责资本运作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南州投资),企业功能布局基本完成。三是监管体系和措施得到完善。先后出台了《区属国有企业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5个制度,基本确定了国有企业管理的框架。20xx年还出台了《区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国有企业管理体系。四是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部分企业设置了专职董事长和监事会主席,结合企业规模配备完善了经营管理班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架构初步形成;
企业内控制度基本建立,强化了财务管理、人员招聘和经营业绩考核、重大投融资管理以及其他重大事项报批等方面的日常管理;
20xx年实施了岗位设置和人员分流工作,人员管理逐渐规范,企业运行机制逐步理顺。
企业调查报告12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不断加快海外并购的步伐。根据德勤发布的《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的报告。报告中称,20xx年下半年至20xx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活动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境外并购交易总共有143宗,总金额达342亿美元。20xx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投资者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虽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增速极快。但是中国企业还普遍缺乏海外并购的实践经验,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财务尽职调查流于形式、财务尽职调查不到位。财务尽职调查审计主要对尽职调查的调查方式的规范性、调查内容的完整性、调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审计,是完善尽职调查,防范企业并购风险的重要手段。
二、财务调查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调查报告只是对于目标企业所有的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
目前相当一部分财务尽职报告并未深入地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分析。这主要是由于目标企业财务及相关人员对尽职调查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目标企业大多数财务核算较为薄弱,资料管理较为混乱,财务部门迫于某种压力,存在很多隐瞒事项。因此,这种方法会削弱尽职调查业务的作用,拿不到并购方想要的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得尽职报告对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不甚明显。
(二)对于并购方的投入产出价值调查不准确,容易落入并购陷阱
我国企业的许多海外并购案被媒体进行大肆宣传,但是其结果并没有如预期的提高股东的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对并购的投入产出调查分析不准,未能判断有没有控制并购风险的能力,对并购所要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估计不足,未能准确评价并购投资的回报率,未能有效地回避并购陷阱,导致并购失败。
(三)财务尽职报告过于高估目标企业的发展潜力
在并购亏损企业的时候,许多企业对于目标企业的发展情况盲目乐观。缺乏对企业财务承担能力的分析和考察,对企业的财务调查与分析只停留在账目表面,没有结合企业的市场份额、人力资源和销售渠道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导致过高估计目标企业的发展潜能,分散并购方的资源,甚至使并购方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对目标企业的现金获得能力调查分析不足,导致现金流危机
目标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现金流的方向,在不同项目间进行现金流调整。经营性现金流通常被外界信息使用者关注最多,它最容易被调整,人为提高其报告值,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并且目标企业往往是出现财务困境的企业,企业不仅需要大量的现金支持市场收购活动,而且要负担起目标企业的债务、员工下岗补贴等等。这些需要支付的现金对企业的现金获得能力提出了要求,倘若处理不当,会带来现金流危机,使目标企业反而成为企业的现金黑洞。
三、审计在财务调查尽职报告中的作用
(一)审计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程序
财务尽职调查的目标是识别并量化对交易及交易定价有重大影响的事项,因此,主要的工作就是对收益质量和资产质量进行分析。在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实施阶段应根据详细的调查计划和企业实际情况,实施规范性的调查程序,促进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合理的判断依据。
首先,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方案进行审计。审计的主要内容有整体操作思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以及审计尽职调查设立的调查方案中有关目标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估、验资等是否履行了必要调查程序,从而促进尽职调查方案的全面性。
其次,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方法进行审计。对于财务调查报告的整体框架进行审计,是否采用多种调查方法,以便得出尽可能全部的调查报告,避免做出不正确的决策。
再次,对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步骤进行审计。合理的调查步骤是避免并购陷阱的必要条件,审计人员应对每一阶段的调查进行审计,根据不同的并购类型、目的`、内容来审查并购中财务尽职调查的处理步骤是否符合目标企业财务状况、资产价值调查业务规范、企业盈利能力分析规范等要求,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审计财务尽职调查报告的内容
财务尽职调查报告并不是审计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而是了解并分析目标公司的历史财务数据。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状况、销售收入、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指标进行全面调查,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更好地为企业的并购决策提供依据。
首先,对财务尽职调查的主体和目标进行审计。进行财务尽职调查要全面的理解企业的实施并购的目的和战略,从而把握调查的方向,确定调查的内容。为防止财务尽职调查对于调查目标和主体的不确定,审计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尽职调查活动中的目标和主体的审核,以避免尽职调查的盲目性。
其次,对财务尽职调查的范围和内容的审计。合理的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需要全部的财务尽职调查报告作支持。因此,尽职调查倘若仅对财务报告及其附注实施调查程序,可能无法全面分析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财务尽职调查范围和内容的审计主要包括:
对目标企业资产价值评估调查的审计,对于不同的评估项目是否确定合理的价值评估类型和评估范围,以及反映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和资产价值评估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审计,促进企业资产价值评估调查的正确性。
对目标企业财务指标的审计,对于尽职调查是否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组织构建情况,以及目标企业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价值等进行审计。并且,审计尽职调查是否对目标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促进财务指标调查的全面性。
对目标企业关联公司交易的审计,关联交易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使投资者对于目标企业的价值无法做出合理的判断,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对尽职调查中目标企业关联方的识别以及对目标企业关联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合规性和实质性的测试。从而促进对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能力的正确评价,促进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三)审计财务尽职调查的结果
有效的财务尽职调查结果,可以帮助企业判断投资是否符合战略目标及投资原则,合理评估和降低财务风险。对于财务尽职调查结果的审计,主要是在财务尽职调查实施程序和财务尽职调查内容审计的基础上对并购活动的调查结构的真实、有效的审计,进一步完善尽职调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企业调查报告13
一、e-HR概述
“e-HR”是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任何利用或引进各种IT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可称之为“e-HR”。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我们目前所说的“e-HR”都是包含了“电子商务”、“互联网”、“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优化(BPR)”、“以客户为导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思想在内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利用各种IT手段和技术,比如互联网、呼叫中心、考勤机、多媒体、各种终端设备等;它必须包括一些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功能,比如招聘、薪酬管理、培训或者说在线学习、绩效管理等;它的使用者,除了一般的HR从业者外,普通员工、经理及总裁都将与e-HR的基础平台发生相应权限的互动关系[1]。综合来讲,它代表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大致经历了HRIS、HRMS,再到e-HR的几个阶段。HRIS(Human Resource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主要为传统的人事信息和工资福利管理服务,着重于对信息的统计和查询。HRMS(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除了具备HRIS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增加了流程管理、智能分析、战略决策的功能,建立在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上,凝聚了较多的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来讲,e-HR更多的是指一种未来的、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和模式,而HRIS、HRMS则是e-HR这种全新管理模式的基础平台。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从1997年开始出现市场应用,尽管应用历史已达十年,但企业用户对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的应用并没有实现普遍的成熟化,这与同期发展起来的财务管理软件、进销存系统等差距较大。目前e-HR的应用现状是两极分化,第一类企业,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完善、或ERP应用良好、或管理流程优化的企业,他们的e-HR应用不仅可以与企业其他管理系统有机融合,而且能够更为宏观地支持企业决策,甚至可以看到e-HR应用所带来的管理价值和效益,这部分企业当前只存在于部分行业的大型企业,数量有限;而另一类企业,也是绝大多数用户,e-HR应用还停留在较低层面,只能服务于企业一般的人事管理,或者连基本的人事管理信息化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2]。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应用的两极分化?主要是HR应用不是企业单一业务、管理环节的应用,而是受到企业基本管理流程优化程度、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等多方面、多环节的限制。
目前,大部分企业在e-HR应用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基础薄弱,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尚没有优化的标准;由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系统认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的理解及实现出现了偏差;另外,在系统之间转换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让企业感到棘手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得不够好;管理流程不顺;缺乏可依据的标准;信息误导现象严重;信息集成层次不高,无法宏观地利用人力资源数据。进一步挖掘深层次根源:首先,观念问题。企业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的观念尚未达到足够的高度,重视程度比较低,注重其系统建设的短期效应。其次,随着系统应用程度的提高,企业实施成本会不断增加,资金问题会更加严重。第三,实施效果问题。由于不能系统地评价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效果,很多企业不能客观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效应。最后,HR软件服务商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以及服务等得不到很好的确认等。
二、企业e-HR软件应用整体调查报告
(一)调研背景和实施
为了能够以定量的数字说明e-HR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笔者利用最近半年的时间对大连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试图从软件使用率、品牌、满意度、功能、价位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描述企业利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现状。
本次调研针对大连地区企业共回收问卷180份,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达86.67%。其中,IT企业占62.82%。
本次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认同并使用e-HR软件来进行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但这些企业所使用的e-HR软件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人事信息管理、考勤管理和工资管理等方面,较少能够体现出现代企业实施e-HR的真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而从被调查企业所选择的软件品牌来看,HR软件品牌多而杂,并没有一款能够适合于所有企业的软件。从这些角度上讲,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仍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二)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中,参与调研的企业62.82%为信息化程度较高的IT企业。企业规模主要集中在1 000~5 000人的大中型企业以及5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企业性质主要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以及民营企业。调查对象主要为企业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职责覆盖了人力资源的全部基本职能。
1.“e”成为HR职能中较为普遍存在的趋势。有75%的企业已经把人力资源带到了信息化的时代。现代企业已越来越多地将传统的手工业务转移到信息化软件平台处理,而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烦琐的人事管理、薪酬考勤等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而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企业的人才发展战略上,成为企业管理层的战略伙伴。
e-HR软件可以减少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烦琐的重复性劳动(32%),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29%),同时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以降低管理成本(37%)。
2.传统功能仍是现今企业HR软件运用的主流,HR战略地位有待提升。在调查中,各企业主要利用HR软件中的人事管理功能(23%)、考勤管理功能(13%)、薪酬管理功能(12%),也有部分企业开始将HR软件的功能拓展到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例如,培训管理功能(10%)、绩效管理功能(8%)。
3.企业HR软件选型困难,满意度一般。在对企业中HR软件所处的地位调查中发现:HR软件是其他管理软件的一部分的占38%,单独购买的HR成套产品软件的占32%,由软件公司为公司专门定制研发的占30%。而多数企业在使用HR软件的同时,使用ERP(企业资源规划)软件(25%)、CRM(客户关系管理)软件(28%)、OA(办公自动化)软件(33%)等软件产品。
综合说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软件供应商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内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公司、内资产品多元化公司、外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公司、外资产品多元化公司。在调查中,金蝶、用友、东软三大国内知名的ERP软件的使用率相对较高,分别占到15%、10%和9%。此外,外资多元化产品中的知名品牌Oracle(14%)和SAP(5%)也受到大型企业的青睐。而包括外资品牌施特伟(1%)在内的专业人力资源软件似乎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关注,国内的几个专业人力资源软件使用率也很低,如嘉扬、仁科、博惠思华各占1%,万古和奇正则更是无人问津。
分析以上数据,其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将HR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末梢,大多数企业会在实施ERP软件的同时,选择相应品牌的HR产品。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多元化产品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另有部分企业选择针对自己的业务需要,自行开发HR软件(18%),这类现象在IT企业中尤为突出。
HR软件品牌种类繁多,并且缺少统一的标准,各家厂商的产品可能风格迥异,而且各有优劣,很难找到完全符合企业需求的产品,企业在HR软件的选型上面临着较大的难题。这可能也是直接导致部分企业(45%)对于选择的HR软件满意度一般的原因之一。
4.HR软件售后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统计显示,3/4的软件使用企业表示软件供应商为他们提供了软件的售后服务,主要体现在软件安装(23%)、数据恢复(34%)、修改功能(16%)和使用指导(17%)。售后服务主要采取电话支持(36%)和E-mail服务(31%)的方式,另辅以现场指导(17%)、专人派驻(9%)和其他服务方式(7%)。软件服务的后续内容则主要集中在软件升级(45%)和添加功能(39%)上。
5.HR软件与专业针对性和网络集成性较低。53%的企业所使用的HR软件不通过IE来使用,47%的企业通过IE使用HR软件。只有50%的HR软件商会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专门开发。这些数据说明,许多HR软件还没有真正体现e-HR利用“电子商务”、“互联网”、“人力资源业务流程优化(BPR)”、“以客户为导向”、“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思想在内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6.办公软件和聊天工具也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查中,82%的调研对象经常使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同时,工作时63%的调查对象经常使用MSN即时通讯软件,19%的经常使用QQ等聊天工具。
三、结束语
综合来看,e-HR在中国的起步虽然比较晚,落后于欧美企业五至十年,但随着更多的企业投资于e-HR,随着更多的e-HR服务商的出现和支持,随着中国e-HR产业环境的改善,相信e-HR这种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将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HR软件,首先必须要深入地分析企业的现状和发展规划,了解对HR软件的技术及功能需求;然后分析市场上各产品,了解它们的价格,功能,技术平台,可扩展性,售后服务等;最后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企业要想真正利用e-HR实施全员参与的“全面人力资源管理”,还需管理者从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进行深入的变革。
企业调查报告14
[关键词]企业内部;环境审计;要素;定义
一、现有内部环境审计定义综述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中提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借此,管理部门可确定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在确保组织的经营活动符合有关规章和内部政策的要求上是否充分。”
格兰特。莱杰伍德在其所著的《环境审计与企业战略》一书中指出:“环境审计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到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能力,而且涉及到企业的生产、储存、营销等各个方面。”
上述定义中虽然都把“环境审计”作为被定义的对象,但都是从企业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因此,本文将它们作为对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
此外,我国学术界有关内部环境审计的主要观点有:王德升、杨树滋把内部环境审计定义为:“为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环境的各项活动有关的经营管理和评价该企业环境政策遵守情况这两个目标,对该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系统地、成文地、定期地和客观地进行评价的管理手段。”
陈正兴提出:内部环境审计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主要是对企业有关环境保护的组织、管理系统及程序的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以达到促进与影响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评价企业环境政策情况这两个目标,是一种环境管理手段。
汤亚莉、刘星认为,企业内部的环境审计应该是:“对企业在执行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在生产经营过程的同时不破坏自然与社会环境方面的行为和成效的评价。”我们认为上述观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没有全面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种类。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D SAI)所属的环境审计工作小组(WGEA:Working Group on Environmental Audit)印发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内部环境审计应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但现有的定义只反映了其中一个或两个类型。(2)上述几个定义没有准确界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3)没有准确描述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4)上述定义中只有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定义提到了依据问题,其他几个定义均没有对此问题做出说明。(5)有些定义没有指出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所在。
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定义要素分析
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应该包括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主体、对象、依据及本质等要素。本文对各个要素分析如下:
(一)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
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是指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所期望达到的或应当达到的目标,它是开展内部环境审计工作的指南。由于审计目标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因此,我们也可以将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分层次进行研究。内部环境审计的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
纵观国外环境审计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产生是企业对日益增多的环境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公众日趋加强的环境意识所做出的必然反应。由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环境风险不断增强,企业为了规避环境风险,寻找“绿色保护”才会把注意力转向内部环境审计。虽然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损于企业短期内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但是却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长期发展环境,进行内部环境审计就成为维护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途径。因此,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协调企业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
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是指适用于内部环境审计的所有类型(内部环境财务审计、内部环境合规性审计、内部环境绩效审计),且能反映内部环境审计本质的目标。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是监督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
戴维。弗林特教授认为: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或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环境的存在为首要前提。著名审计学家汤姆。李教授提出:要求人们的行为对他人负责是人类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正是这一特征构成从古到今审计功能的基础。在此意义上,审计正是作为强化受托经济责任过程的手段而被运用的。上述观点说明,审计是以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并以保证和促进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为目标。因此,我们也可以将监督和评价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作为内部环境审计的一般目标。
3.内部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
内部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对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一般目标的进一步细化,通常可以是:
(1)公允性即验证企业内部环境会计所记录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是否真实;是否对发生的所有环境相关事项进行了完整、及时的记录;所记录的金额是否正确、适当;所记录环境相关事项的分类是否恰当;是否对环境相关事项做出恰当披露;记录和披露环境绩效、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的方法是否合理。
应当指出的是,公允性并不能保证记录、报告的事项与实际情况绝对相符。由于许多环境经济活动和事项尤其是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发生及其发生额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只能要求相关记录的公允表达,而非真实表达。
(2)合法性即验证企业内部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是否遵循了有关国家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企业自身的环境规章和制度以及有关的环境标准。
(3)效益性即验证企业内部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是否能达到预定的绩效。
(二)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
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是指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执行者,即内部审计机构。国外内部环境审计最初是一些企业为满足规避环境风险的需要,而由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和评价企业的环境问题;根据内部环境审计的性质和特点,审查企业相关环境事项记录的公允性以及环境活动的投资费用、成本和效益。评价企业对国家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遵循情况、企业环境管理的状况是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基本内容,也是内部审计机构构成内部环境审计主体的客观基础。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其服务内向性的特点,势必成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主体。
环境审计横跨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因此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有时无法独立完成内部环境审计。为了实现内部环境审计这样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可能需要对现有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适当调整。我们可以选择如下两种调整方式:第一种方式,不设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仍然由常规的内部审计人员组成内部环境审计小组,并对原有审计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必要时聘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辅助审计。第二种方式,在内部审计机构中设立专门的环境审计小组。这个小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包括审计师、工程师、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等。
(三)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
内部环境审计的对象是指实施内部环境审计企业自身承担的受托环境责任。受托环境责任是指受托人在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与环境相关的经济活动中对委托人所应承担的责任。需要强调的是,环境责任的委托人应该包括享有环境权利的全体社会公众,而不仅仅是企业的所有者。
通常我们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①
1.来自道义上的环境责任
所谓企业应承担的道义上的环境责任,是指按照因果式的逻辑关系要求企业必须主动承担的环境责任。随着伦理学向企业和企业管理的引入,以及企业环境管理理念的重新构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自己是庞大社会体系中的一个组成单元,企业自身与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了环境污染,那么,企业就应该承担道义上的环境污染治理责任。
2.法律原因导致的环境责任
法律原因导致的环境责任,实际上就是由于国家法律的要求而使企业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促使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不断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使得企业来自于法律方面的环境责任也不断增强。
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要求企业必须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承担法律责任,要求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切实注重环境影响。
3.由经济意义上的委托代理责任所引发的环境责任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资源是由外部的资源所有者提供的,企业的资源提供者与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因此要求企业管理当局对资源提供者负有妥善保管和运用以使资源提供者的利益达到最大化的责任。由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没有良好的环境形象,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因此积极参与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是保证投资者财富最大化的重要手段。
环境责任的三种来源使得企业承担的受托环境责任不仅具有经济责任的性质而且具有社会责任的性质。一方面,企业的各项环境相关活动中既要讲求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最佳利用,也要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以最少的投入达到最佳的目的,即实现经济性;另一方面,受托环境责任又是一种社会责任,要求内部环境审计必须对废气量、废水量、噪音等难以用市场价格表述、但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的社会责任进行审计,要对整个社会负责。
(四)内部环境审计的依据
环境审计的依据可分为两个层次:开展环境审计的依据,即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评价依据,即衡量、考核、评价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包括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以及受托环境责任履行好坏的准绳和尺度。②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
1.环境相关事项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
由于环境事项的特殊性,对环境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计量与核算需要特定的相关准则予以指导。这些准则应该能够构造一个综合的资源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来反映经济增长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和资源代价,以便内部环境审计中能够准确评价企业自身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环境法律法规
我国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环境法律体系,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法律和《土地法》、《渔业法》等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法律以及一批环境保护协议和议定书。这些都为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3.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是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而制定的各种技术性指标和规范的总称。它是具有法律性的技术规范,是环境审计评价的主要技术依据。我国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方法标准等各类国家环境标准,为企业实施内部环境审计时收集充分的证据,进行判断提供了参照准绳。
4.企业的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
企业自身为环境管理所制订的各项政策和计划是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企业环境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式,因此它也为内部环境审计提供了判断标准。
前文中已经提到,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同其他各种审计一样,应该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三种类型,结合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可以把三类审计具体表述为: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信息审计、企业环境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审计、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及各项经济活动审计。按照内部环境审计类型的不同,选择使用的依据也不同。例如: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信息进行审计时,可以使用有关的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环境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作为审计依据;而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及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就要使用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和企业的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作为审计依据。
(五)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进行研究就是要弄清楚内部环境审计是什么,解释内部环境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对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对环境审计本质的研究成果,因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属于环境审计的一种,所以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应该在某些方面具有与环境审计本质相似的地方;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牢记内部环境审计属于企业内部环境管理系统的一部分,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来实施,因而它还受到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
1. 对环境审计本质的三种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人的思维能力的进步,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会进一步深化和延伸,因此环境审计的本质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目前人们对环境审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有如下三种:
(1)检查论,即认为环境审计是对适应于环境要求的有关经济业务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此观点主要侧重于审计的检查职能。
(2)评价、鉴证论,即认为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和环境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或鉴证,此观点主要侧重于环境审计的评价、鉴证职能。
(3)经济监督论,即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活动,即监督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此观点主要侧重于环境审计的监督职能。
2.内部审计的特征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本质的影响
(1)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不应是鉴证
所谓鉴证,是指鉴定和证明。鉴证最大的特点是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因为独立的第三者,既与审计事项的委托人没有利害关系,也与被审计事项的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这样的鉴证工作才具有客观公正性,鉴证结果才能使人信赖。而内部审计机构从企业这个主体来讲,并非第三者,它作出的鉴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其客观公正性是极其有限的,对外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因此,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不可能是鉴证。
(2)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应当是监督和评价
企业的内部环境审计作为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对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情况、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得出他们是否按照预定轨道进行的结论;同时监督企业各项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的实施,使它们能够起到消除或防范企业环境风险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反馈所获得的信息,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内部环境审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监督和评价。
需要说明的是,检查只是评价和监督的基础,而控制是评价和监督效果的体现,它们都不能成为内部环境审计的本质。
三、结论
综合上述对目标、主体、对象、依据和本质五个要素的分析,我们将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定义界定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是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的环境法律法规、环境标准、企业各类环境管理政策和计划以及财务与会计核算准则,监督企业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并对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主要参考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②本文所探讨的内部环境审计的依据仅限于内部环境审计的评价依据,不涉及有关理论基础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国审计学会。内部审计师在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上、下) [J].审计研究资料,1997,(4)、(5)。
[2]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指南草案[J].审计研究资料,20xx.
[3]李雪,杨智慧。对环境审计定义的再认识[J].审计研究,20xx,(2)。
[4]天津市审计学会。关于环境审计[J].审计理论与实践,20xx,(1)。
[5]梁森,杨卉。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东审计,20xx,(8)。
[6]袁素琴。浅谈环境审计[J].陕西审计,20xx,(1)。
[7]陈汉文,池晓勃。关于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探讨[J].中国内部审计,1997,(2)。
[8]王德升,杨树滋。借鉴国际经验研究环境审计[J].审计研究,1997,(2)。
[9]福建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关于环境审计的思考[J].审计研究,1997,(6)。
[10]广东环境审计课题组。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审计。[J].广东审计,20xx,(2)。
[11]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xx.
[12]Rob Gary,Jan Bebbington.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 [M].Sage Publications of London,20xx.
[13]Vinten,G.The objectives of the environmental audi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Healthy,1996,(3)。
[14]Lightbody,M.Environmental auditing:The audit theory gap [J].Accounting Forum,20xx,(2)。
企业调查报告15
在本次中国企业营销难题的问卷调查中,有一道涉及“品牌”的问题,统计的结果如下: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品牌的运作基本上处在探索性阶段,问题的焦点在于如何创建一个新品牌并且怎样去维护好。众所周知,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品牌营销的时代,大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也是最宝贵的资产,那么一个企业怎样来创建自己的大品牌呢?又怎样去经营自己的品牌呢?以下的论述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如何创建一个新品牌
目前关于品牌的提法,我们认为最恰当的定义就是“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品牌的成长过程就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当这一层关系坚实可靠时,消费者“外遇”第三者的频率就会降低。如何经营管理好这一层关系,就是塑造品牌的策略所在(在本次调查中,很多企业已认识到这层关系的微妙之处)。以下就一个品牌从诞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展开论述。
形成品牌的第一步是品牌名称,它是建立品牌的基础。许多厂家不重视给品牌定名称,没有把它当作一种策略来思考,随便就定了下来。一个好的品牌名称是一个品牌走向成功的关键,那么,好的品牌名称应当包含哪些因素呢?
1、要简单独特;
2、名称要富有产品的功能联想;
3、要更清楚地传达产品定位;
4、易读、易写、易于传播,具有内涵。
确定品牌名称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品牌的包装。它好比一个人的脸,应当是一个容易记忆的东西,你必须为品牌设计一个容易辨认的包装,使消费者在提及品牌名称时会立即想起它。对于一个成功的品牌,不要轻易改变包装。在本次调查中,有些企业的产品包装一年一个样,还声称是不断创新,殊不知这是对一个品牌形象的严重损害,是很危险的做法。
对于一个新品牌,当基础东西(产品、包装等)已经确定下未,如何去打开市场呢?
首先你必须进行市场调查,收集与品牌有关的产品或服务的事实资料,研究市场、产品和竞争对手,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以及该品牌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之处。接下来努力思考你所收集到的资讯,将事实予以组织,发展不同的假设,填补资讯的漏洞。然后,针对品牌的主要机会点下决定,即你要达到的目标。就像我们一定要先知道去哪里,然后才会去旅行一样,一个成功的品牌策略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你希望消费者怎么做或怎么想?在确定目标时,必须思考以下基础性的问题:谁是现在购买或使用的消费群,你想改变谁的行为?谁最有可能是你将来(或潜在)的顾客,他们哪方面的需求最需要满足?对消费者而言,他希望得到的最大利益是什么?为什么消费者要相信你的产品、服务或你的构想?如何支持你对产品所诉求的目的?你必须将这些问题一一思考清楚之后,才能决定品牌的长期策略。一般情况下,品牌策略的建立,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要专一
决定一个产品不是什么和决定它是什么同样重要,而且要更加艰难。能够成功定位的秘诀是要有牺牲的能力,你需要放弃某些小点以便可以充分表现你的重点特色,要是你想使你的产品能够代表所有的象征,结果往往是什么都代表不了。
2、必须集中于一个合理的目标
很多策略失败在于野心过大。千万不要尝试追求一种可以给所有人在所有场合都适用的产品,也不要尝试改变消费者根深蒂固的习惯,说服他们换牌子通常比较容易。
3、要决定哪里是你的目标市场
除非你的产品可以把新客户带进市场,否则你的目标市场就是目前使用别种品牌产品的消费者。
4、对消费者只做有意义的承诺
把重点放在消费者的利益而不是产品的特质点,要考虑你卖什么并且对消费者有利益;千万不要去欺骗消费者,他们比你更聪明。对一个牌子的长远发展来说,诚实就是成功之道,特别是对自己产品弱点的诚实。当你叙述产品的优良之处时,消费者通常是比较小心谨慎的,他们会觉得你是在宣传你自己的产品;但当你讲述你的产品弱点时,他们就会大为震惊,觉得你是在为他好,并且对你深信不疑。如果能把产品弱点变为营销要求,将对品牌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努力使自己有别于他人
在产品同质化相当严重的今天,市场上有这么多的竞争品牌,消费者干嘛要相信你的呢?所以你必须要创造差异化,要与众不同,你的承诺要更具有说服力。
6、品牌的价值来源于消费者
产品的品质对牌子的塑造固然重要,但在市场竞争中,名列前茅有时并不需要最好的产品。本次市场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产品质量十分重要,因此投入大量资金,尝试把自己的产品发展成为市场上最好的产品,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而最后,市场上最好销的产品并不一定是质量最好的产品。其实,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两个产品之间百分之八或百分之五实际优良程度的差别,消费者购买的'是品牌,是他们对产品的“观感”,即对牌子的“感受”,这就是产品的“价值”它取决于顾客。
二、新品牌如何走向成熟
从新品牌发展成著名的品牌,需要一个艰辛而又漫长的过程,会受到市场上风风雨雨的侵袭,所以,要使一个新品牌走向成熟,必须对它有一套完整的规划。它应当怎样来发展?步骤怎样?需要塑造它哪方面的内容?怎样创造品牌资产?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我们称之为“品牌规划”、对于一个品牌,我们在判定它成功与否时,主要是看它的影响力,也就是它的“价值”的高低,这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品牌资产”、“品牌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塑造高资产的品牌,因为在市场竞争中,品牌资产越高,越有利于竞争,主要表现在:
l、高资产品牌,更能影响新的消费者,留住旧的消费者;
2、名牌产品更能给予消费者购买的理由及使用后的满足感;
3、名牌产品的售价会高于普通产品,使厂商更有利可图;
4、大品牌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时,反应的空间更大,时间更长,可以从容应对,甚至可以置之不理;
5、名牌会有更多品牌延伸的机会。
一般地,一个品牌的资产主要包括它的知名度、认知度、忠诚度、品牌联想及其它资产等。完整的品牌规划,就是将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有步骤地进行创建。
新品牌走向成熟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市场上迅速打响它的知名度。人是一种惯性动物,对于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好感及特殊的情结,品牌的知名度越高,消费者越有熟悉感,被购买的机率就越大。并且知名度高的品牌容易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大品牌的印象,造成一种心理归属感,那么知名度怎样创建呢?一般情况下,企业如果有足够的资本,靠重复传播(广告宣传时不断传播品牌的标识)很容易打响一个新品牌的知名度,但对于小企业来说,由于条件限制,通常会采取事件行销或公关活动等方式。
在创建新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要加强认知度的建设。品牌认知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购买。消费者虽然知道你的品牌,但不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对他有何好处,他怎么会购买你的产品呢?认知度的建设比较有效的方式是运用附比,将自己的品牌同市场较著名的同类品牌相关联,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品牌成熟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在市场上创造一个很好的品牌联想,包括品牌的形象、个性等。建立品牌策略时,必须对品牌联想进行规划;在以后的品牌推广中,应持续不断地丰富品牌形象和个性,创造正面的态度及情感。创造品牌联想要注重差异化行销,给你的品牌创造一个USP(独特的销售主张)。在具体运用中,可采用以下策略:
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聚焦点。xx乡在二轮土地承包时,遗留了一些土地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问题逐渐显现,特别是“一免两补”政策的出台实施,使土地矛盾更为突出。到20xx年底,乡尚有xx户口人的xx亩土地问题没有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成土地问题清查小组,边清查边调研,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基本情况
xx乡现有x个村、xx个自然屯、xx个村民组,总人口x人,土地面积为xx万亩。二轮土地承包时,我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对所有土地进行了重新发包,全乡人均土地面积6、19亩,最多的原xx村人均土地面积10亩。
随着“一免两补”政策的出台,种地收益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土地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这些土地问题既有历史积累的,也有新产生的。归纳起来主要为:一是要地问题。xx乡在二轮土地承包中,有部分村一些户在人不在的农户,在分地时没有分得承包田。依照法律和政策规定,这些农户应该享有承包土地的权利,在分地时理应预留。“一免两补”后,在外居住的农户回村要地,产生人地纠纷。二是缺地问题。二轮土地承包到现在,全乡的人口、劳力等都发生了变化,新增人口和劳力要求分承包田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由于无地可给,问题越积越多。三是返地问题。绥中乡在二轮土地承包时或承包后,部分村为加速回收村级债权,将欠款农户的承包地收回抵债。现在这部分农户想还欠抽地,而村里将这部分农户的土地长期发包,一时很难彻底解决。四是补地问题。婚出婚入的妇女没有土地的问题较为严重,造成新的人地矛盾。五是失地问题。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计划的实施,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农户失地的问题也存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是二轮土地承包时工作不到位。部分村在二轮承包工作中没有与农民续订承包合同,农民没有领取到土地承包经营使用权证,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致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不明晰,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法律保障,给一些村级组织随意侵占或转包农民土地提供了便利,也使农民重新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据。
二是少数村违法收回农户承包地。近年来,随着劳务输出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村屯的农户常年在外务工经商,耕地请人代耕,甚至撂荒,拖欠或拒交应承担的税费,造成“税费悬空”。一些村为解决这一问题,不顾有关政策、法律规定,出现流转主体错位,侵害农民流转主体的权益,越俎代庖,强制收回承包地、或重新调整发包承包地,致使村级集体多留机动地或者将承包地收回后发包给本村以外的单位或个人,发包收入归集体所有。
三是土地流转工作无序。xx乡多数土地流转是农户之间在私下里进行的,既没有经过发包方备案,也没有签订正式转让、转包合同或协议,即使签有书面合同的,条款也不具体、不规范,对双方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有关赔偿等项条款缺乏明确的规定。同时,乡和村也没有建立土地流转情况登记备案制度,导致农户之间发生纠纷时各执一词,无据协商或裁决。
四是多数的村没有预留地。xxxx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我乡xx村20户(原六、七组)和xx村(一、四组)4个村民小组把原有村上的剩余土地全部均分给了农户,主要是因为乡村两级组织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工作中态度不坚决、措施不得力、放任自流、急于求成。还有的村没有按照规定,留足预留地和机动地,现有的预留地根本满足不了回乡要地群众的要求,土地分配较难。xx村这样的问题较为严重。另外,为了化解乡村债务,一些村把当时留足的预留地变为机动地长期发包,有的发包期甚至到第二轮土地承包期结束。对预留地缺乏相应的管理,随意进行发包现象也存在,导致人地矛盾增大。
同时,地方规定与现行法律相矛盾也是产生土地问题的一个原因。原xx地区在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时出台的32条中规定:欠款户不交欠款的只给口粮田不给承包田,要求外住户必须迁回本地且有住所时才能分得土地,导致一部分农户被挡在第二轮土地承包之外,没有分到土地。
二、几点建议
土地问题的大量出现,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对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加收入,以及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采取合理的措施、有效地解决这些土地问题,对整个农村今后的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积极做好要地户身份的核实工作。清查要地户按政策是否应得承包地。主要是以二轮土地承包时确定参与分地人口为界定,清查户在人不在的户籍状况、生死情况等。重点对1998年以前已在外地落户要地户的情况进行逐一审核,主要调查其在现居住地是否得到承包地。
2、加大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力度。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是解决农村土地纠纷问题的依据。要加强村级干部对党的农村政策的学习力度,让他们准确领会农村土地承包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切实提高依据法律和政策规定解决土地承包和纠纷问题的能力和自觉性。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切实在依据法律和政策解决问题上形成共识。对一些农民在政策理解上的偏差,要做好耐心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法律进村、入户,使广大农民掌握《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基本内容,准确理解基本精神。